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中的线粒体 DNA 损伤 每个人体细胞都含有数百至数千个 16.5 kb 的人类线粒体基因组拷贝。这个封闭的环状基因组编码 13 种呼吸链复合物多肽、22 种转移核糖核酸和 2 种核糖体核糖核酸,用于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与核 DNA 相比,线粒体 DNA(mtDNA)极易受到损伤,因为它不与保护性组蛋白结合,持续暴露于氧化磷酸化产生的高浓度活性氧(ROS)中,而且 mtDNA 的修复能力有限。完整的 mtDNA 序列于 1981 年确定,并于 1999 年重新测序。据报道,越来越多的 mtDNA 突变和重排与肌肉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 由于线粒体在细胞凋亡和肿瘤生物学的其他方面所起的作用,线粒体被认为与致癌过程有关;特别是,在多种人类肿瘤中都观察到了 mtDNA 的体细胞突变。这些发现以及紫外线辐射(UVR)在非黑色素瘤皮肤癌(NMSC)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已被证明能诱导人类皮肤中的 mtDNA 损伤这一事实,促使我们对人类 NMSC 中的 mtDNA 损伤进行了首次详细研究。这种类型的皮肤癌包括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即 BCC 和 SCC)。基底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皮肤癌,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暴露在阳光下的身体部位。它们源自表皮的基底角质细胞,具有局部侵袭性,但很少转移。鳞状细胞癌源自中度分化的角质细胞。它们主要发生在 55 岁以上的人群中,好发于暴露在阳光下的部位。与 BCC 相反,SCC 源于光化性角化病等前驱病变,而且重要的是,SCC 可能会转移。 参考文献:- Durham, S.E., Krishnan, K.J., Betts, J., & Birch㎝achin, M.A. (2003). Mitochondrial DNA damage in non-melanoma skin cancer.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88, 90 - 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