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性痤疮(Acne Fulminans,AF)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炎症性痤疮,主要影响青少年男性,以急性发作的疼痛性结节和斑块为特征,这些皮损可迅速进展为化脓性、溃疡性和出血性病变。 AF不仅影响皮肤,还可能伴有系统性症状,如发热、关节痛、骨痛等,且治疗后可能留下瘢痕。最近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上的研究[1]详细描述了AF的治疗难点和目前的治疗进展。 3大因素可导致AF,更有皮肤和系统2大临床表现 AF的病因学 1药物诱发因素 常见的诱发AF的药物包括口服异维A酸、雄激素和抗生素。特别是异维A酸,即使在低剂量下也可能引发AF,因此在有相关病史的患者中使用时需格外谨慎。 2自身炎症综合征 AF与一些自身炎症综合征相关联,例如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髓炎综合征(SAPHO)等。这些综合征更多与聚合性痤疮相关,而不是AF。 3遗传因素 虽然AF在双胞胎及非双胞胎兄弟姐妹中存在发病趋势,提示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但目前尚无确凿的基因证据。 AF的临床表现 1皮肤症状 AF的皮肤表现以急性疼痛性结节、化脓、溃疡和出血性病变为主,主要分布在背部、胸部和面部,最终可导致严重瘢痕。与聚合性痤疮不同,AF表现为急性过程,通常不伴有粉刺。 2系统性症状 AF患者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和乏力等全身症状。炎症性关节炎、骨痛和结节性红斑也较为常见。血液化验可显示中性粒细胞增多、贫血、红细胞沉降率升高、CRP升高等指标异常。 AF的3大治疗难点 1临床表现多样性 AF具有全身性表现,需综合考虑皮肤及全身症状的治疗,且需与感染等疾病进行鉴别。 2药物引发的AF复发 异维A酸、雄激素和抗生素可能会诱发或加重AF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合理使用药物剂量、逐步减量是控制AF的关键策略之一。 3瘢痕形成及其处理 AF治疗后遗留的瘢痕问题也成为了治疗难点。暴发性痤疮的溃疡性、出血性病变通常会引起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和心理健康。因此,早期识别AF、及时对瘢痕进行干预成为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3大治疗痛点,具体有哪些手段? 由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潜在的全身性受累以及患者的严重并发症,AF治疗与常规寻常痤疮的治疗不同。 AF的一线治疗包括系统性糖皮质激素和异维A酸。如果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可使用其他药物,包括TNF-α抑制剂(英夫利昔单抗和阿达木单抗)、IL受体拮抗剂、PDE-4抑制剂、秋水仙碱、抗生素和常规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和环孢素)。 1一线治疗方法 AF的一线治疗通常是泼尼松和异维A酸的联合应用。研究中推荐初始泼尼松剂量为20mg/天,如果在此剂量下持续出现加重,则可以增加剂量。其他推荐口服激素的剂量范围为0.5至1mg/kg/天。对于有全身症状的AF,激素的治疗时间至少为4周;对于无全身症状的AF,激素的治疗时间至少为2周。 并在激素治疗2-4周后同时使用低剂量异维A酸(0.1-0.5mg/kg/天)。这种联合治疗可有效减少症状。然而,异维A酸需逐渐增加剂量,以减少炎症反应的风险,避免加重病情。
 图2:暴发性痤疮治疗流程图(图源于参考文献) 2替代性疗法 对于需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环孢素)和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和IL-1受体拮抗剂)已在临床中应用,用以控制严重或顽固的AF病例。此外,PDE-4抑制剂和秋水仙碱等药物在某些患者中也显示出疗效,有助于减轻类固醇副作用。 ■(1)免疫疗法 炎症性细胞因子(如IL-1、IL-23、TNF-α)与AF症状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针对这些靶点的生物制剂(如阿达木单抗、依那西普等)在AF治疗中表现出潜力。这些药物不仅能缓解症状,还可能在预防复发上具有一定作用。 ■(2)免疫抑制剂 如果一线治疗无效,可以考虑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包括硫唑嘌呤、甲氨蝶呤和环孢素来治疗AF。在AF同时伴有循环免疫复合物和类白血病反应的情况下,硫唑嘌呤已与皮质类固醇一起使用。在异维A酸和泼尼松未能完全缓解症状后,每周服用15mg甲氨蝶呤并补充叶酸,可控制AF症状;当异维A酸和泼尼松的患者AF恶化时,改用环孢素(5mg/kg/天)和异维A酸(30mg/天)组合后病情有所改善。 ■(3)抗中性粒细胞药物 秋水仙碱(0.5mg,每日3次)与低剂量异维A酸联合使用作为激素使用禁忌的替代治疗方案。氨苯砜是一种有效的独立治疗方法,建议氨苯砜的剂量为50-150mg/天;氨苯砜还可与泼尼松龙或异维A酸联合使用。 ■(4)抗生素 考虑使用四环素进行治疗。推荐大剂量,如多西霉素100mg,每日两次,米诺环素100mg,每日两次。 3暴发性痤疮瘢痕的治疗 面对AF遗留的瘢痕问题,脉冲染料激光(PDL)和局部维A酸类药物(如0.05%-0.1%的维A酸乳膏)在瘢痕减轻方面具有显著效果。PDL通过光化学和光热效应减少皮脂腺炎症,能有效降低痤疮活跃度,防止瘢痕加重。局部用药则可逐渐改善轻度凹陷性瘢痕。 4预防性治疗和患者教育 为了减少异维A酸引发的炎症反应,建议初始剂量不超过0.2mg/kg/天。此外,合并使用抗组胺药也被证明有助于减少药物相关的痤疮恶化。患者教育也至关重要,患者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任何痤疮加重的迹象,避免症状恶化至不可逆的地步。 小结 暴发性痤疮的治疗充满挑战,尤其是其急性发作、系统症状的复杂性和药物副作用控制的难度。糖皮质激素和异维A酸的联合治疗是主要方法,但替代疗法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在特定情况下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早期识别和治疗AF对于减轻急性症状和预防长期瘢痕至关重要,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AF的最佳管理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