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的应用有哪些,以及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的应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一、高中生物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实验有哪些都是什么1、3H标记亮氨酸追踪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放射性出现的顺序: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2、18O标记水和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说明光合作用的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于水; 3、14C标记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卡尔文循环)碳原子转移途径:CO2--C3--(CH2O); 4、15N标记脱氧核苷酸,DNA的半保留是复制; 5、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二、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的应用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的应用: 1939年,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然后进行两组对比实验:一组提供H2O和C18O2,另一组提供H218O和CO2。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分析出第一组释放的氧气全部为O2,第二组全部为18O2,有力地证明了植物释放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1957年,美国科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坦尔用含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使之变成“重”细菌,再把它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根据轻重链浮力等的不同,就分出新生链和母链,这就证实了DNA复制的半保留性。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詹姆森等在豚鼠的胰腺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囊泡中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由此发现了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途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外排。 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等把单细胞的小球藻短暂暴露在含14C的CO2里,然后把细胞磨碎,分析14C出现在哪些化合物中。经过10年努力终于探索出了光合作用的“三碳途径”——卡尔文循环。为此,卡尔文荣获“诺贝尔奖”。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再让被35S、32P分别标记的两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经离心处理后,分析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场所。此实验有力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在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中,采用了DNA分子杂交技术(如32P)。将转基因生物的基因组DNA提取出来,在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上用放射性同位素作标记,以此为探针使之与基因组DNA杂交,如果显示出杂交带,就表明目的基因已导入受体细胞中。 三、高中生物运用同位素标记法做实验和得出了什么结论1、碳14:标记二氧化碳,研究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碳的转移途径,卡尔文发现的,卡尔文循环 2、氢3:标记亮氨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 3、氧18:分别标记水和二氧化碳,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的氧来自水,而不是二氧化碳。 4、氮15:标记dna,证明了dna的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5、磷32和硫35: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证明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好了,关于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的应用有哪些和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的应用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