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同位素标记法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的区别与联系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同位素示踪法与同位素标记法有什么区别,是同一个意思么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一、高中生物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实验有哪些都是什么详细1、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必修1P40简答题) 2、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詹姆森等在豚鼠的胰腺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囊泡中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由此发现了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途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外排。 3、1939年,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然后进行两组对比实验:一组提供H2O和C18O2,另一组提供H218O和CO2。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分析出第一组释放的氧气全部为O2,第二组全部为18O2,有力地证明了植物释放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4、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等把单细胞的小球藻短暂暴露在含14C的CO2里,然后把细胞磨碎,分析14C出现在哪些化合物中。经过10年努力终于探索出了光合作用的“三碳途径”——卡尔文循环。为此,卡尔文荣获“诺贝尔奖”。 5、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再让被35S、32P分别标记的两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经离心处理后,分析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场所。此实验有力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6、1957年,美国科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坦尔用含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使之变成“重”细菌,再把它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根据轻重链浮力等的不同,就分出新生链和母链,这就证实了DNA复制的半保留性。 7、在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中,采用了DNA分子杂交技术。将转基因生物的基因组DNA提取出来,在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上用放射性同位素作标记,以此为探针使之与基因组DNA杂交,如果显示出杂交带,就表明目的基因已导入受体细胞中。 8、另外,还可采用同样方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不同的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的是mRNA。 9、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如32P)、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作探针,依据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样本上的遗传信息,从而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10、另外,还可以用在植物有机物的运输研究过程中。 11、示踪原子不仅用于科学研究,还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射线能破坏甲状腺细胞,使甲状腺肿大得到缓解。因此,碘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 二、考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与细胞分裂关系。1、认同你对D的分析,所以D是不对的。 2、C错在有丝分裂没有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3、B,题干中所述为两对同源染色体的DNA均被32P标记,所以共有8条单链被标记,随着有丝分裂过程中DNA的复制,以及细胞分裂,这8条单链,最多会被分到8个子细胞中;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只复制一次,每个自子代DNA中的两条单链都是一条被标记、另一条不被标记,所以减数分裂得到的4个精细胞都含有32P。 三、同位素示踪法与同位素标记法有什么区别,是同一个意思么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示踪实验的创建者是Hevesy。 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借助同位素原子以研究有机反应历程的方法,即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时,叫做示踪元素。 放射性核素或稀有稳定核素的原子、分子及其化合物,与普通物质的相应原子、分子及其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生物学性质,同位素示踪法:用放射性核素或稀有稳定核素作为示踪剂,研究化学、生物或其他过程的方法。 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所利用的放射性核素(或稳定性核素)及它们的化合物,与自然界存在的相应普通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是相同的,只是具有不同的核物理性质。 同位素示踪法:放射性测定不受其它非放射性物质的干扰,可以省略许多复杂的物质分离步骤,体内示踪时,可以利用某些放射性同位素释放出穿透力强的r射线,在体外测量而获得结果,这就大大简化了实验过程,做到非破坏性分析。 同位素标记法:放射性示踪法可测到10-14-10-18克水平,即可以从1015个非放射性原子中检出一个放射性原子。它比目前较敏感的重量分析天平要敏感108-107倍,而迄今最准确的化学分析法很难测定到10-12克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位素示踪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位素标记法 关于同位素标记法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的区别与联系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